一个爱看电影的普通人
间歇性失踪
微信搜「阿卷同学」
 
 

关于姜文

观《十三邀》姜文专访有感

—————————————


从来感觉姜文离观众很远,那个远就算他与你面对着面也无法缩短分毫,那不是物理空间上的远。就像《十三邀》里他明明在跟许知远说话,却很少注视对方的眼睛。


我发现他在任何访谈节目里都很少长久注视谈话者,更多时候他黑亮的眼珠只是那么一瞥,目光嗖地放出去,又不着痕迹地收回。仿佛那轻轻一瞥对他而言已经足够。


很多人试图从更长久的注视中尽可能多地了解他,靠近他,但对他来说了解别人好像只需要几秒,只需要那么不着痕迹地一瞥。


看他的访谈我常常有种感觉:他没在对任何人说话。我不知道他在对谁说话,反正不是许知远,不是高晓松也不是窦文涛,他自言自语,说给另一个自己听。就像他说每个人都只能表达自己,「你不表达自己,你能表达谁」。大家解读他的电影,也是“自我表达”,与他无关。


他也只表达自己,只专注于表达,至于谁在听,有没有认真听,听不听得懂,不在他的兼顾范围内。他说话的方式和他作品的表达方式一脉相承,一听一看你就知道那些电影为什么是那样。他的电影就长得像他。




无法否认姜文的世界没有那么容易走进。他确实像一座在海中央若隐若现的岛,人们在岸上张望,兴致勃勃扬起船帆朝他驶去,却大多上不了岸;也像一座城池,所有人都相信城里藏着闻所未闻的宝藏,他们围着城墙敲敲打打,总想一探究竟,就是找不着入口。


即便如此,能摸一摸城墙他们也是高兴的。偶尔从墙上的裂缝一窥,以为得见柳暗花明,奔走相告,大家一听也欢欣雀跃,纷纷涌到裂缝前往里瞧。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姜文的电影总给人留下“烧脑”的印象,所有人都执着于隐喻,满脑子都是“这里隐射了什么那里想表达什么”,不相信眼睛看到的,却深信一定存在着某种看不见摸不着的更宏大的意向。大家满怀期待走进影院,全神贯注地看完出来,互相摇头说“姜文越来越难懂了”。


有时候我在想,姜文的电影是否一定需要解读。我尝试不去解读,只看表层故事本身,他内心的深海也会在观影过程中一点点裹住我——他所呈现的一切就是他情感世界全部,所有的梗、包袱、隐喻,都只是辅助。也许我们可以试着只去感受,感受他铺在电影里的情感色彩,那才是更动人的东西。


我从《邪不压正》里看到的也不是什么隐喻,我看到的更多是浪漫——那股永不消退的少年气。不管是青葱年少还是满头白发,他永远是那个在房顶奔跑的少年,朝着自己渴望的、热爱的一切,像个疯子。他不在乎别人说他是疯子,他只想全力奔跑。


「姜文只会突然老去,永远不会真正长大」,许知远说得对。那便不要长大。


————————————


姜文电影 · 个人Top3 · 安利:

1. 《鬼子来了》

2. 《让子弹飞》

3. 《太阳照常升起》


本文首发于公众号「阿卷同学」


12 Oct 2018
 
评论(7)
 
热度(39)
  1. 共2人收藏了此文字
只展示最近三个月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