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爱看电影的普通人
间歇性失踪
微信搜「阿卷同学」
 
 

燃烧:烧死天真烂漫



燃烧,名字热烈,故事看得人透心凉。


这是一则都市寓言,关乎存在,关乎成长,可以从很多角度去解读。我更愿意从成长的角度去看它。


电影的主要人事物,都是象征。三个主角:我(钟秀);他(Ben);她(惠美)。三个人,三种象征物。《燃烧》厉害在于将概念故事与象征物完美融合,似真似幻。最有趣的是,不论你是谁,都能从中找到自己的心路历程。


影片中,Ben对钟秀说,他会定期烧塑料棚。他喜欢烧塑料棚——烧掉那些无用的、无人在意的东西。“每当看着它们燃烧,内心总会生出喜悦。”


说完这些后,惠美失踪了。


钟秀四处寻找被烧掉的塑料棚,寻找惠美,但他什么都找不到。

没有塑料棚被烧掉的痕迹,惠美也消失得无影无踪。就像从未存在过。


没有痕迹是对的。

Ben说过,烧掉棚子,什么痕迹都不会留下。

烧掉了就没了,没了就是没了。




Ben是标准的社会成功人士,他物质富足,精神却无比空虚,依靠烧塑料棚来感受心脏跳动的节拍,感受自己还活着。其实在他的世界里,美丽可爱但只能游离于主流社会之外的惠美,也算那种“无用的、无人在意”的东西。


所以他“抹杀”惠美的存在,一点不奇怪。

因为Ben不是Ben,他是一种意象:是社会对个体的异化。

他喜欢惠美,像喜欢一种内心深处的最初的美好,但对于现在的Ben来说,那种“美好”是无用的,就像塑料棚。「一切的理想主义情怀都只会让你距离想要的生活越来越远。」因此就算Ben喜欢惠美,也不得不“消灭”她。就像杀死内心的小孩。


所以塑料棚也不是塑料棚。它更像个体异化过程中那些注定要被“消灭”的事物。

它可以是很多东西。

是惠美——生命中那些最简单真实的东西。

是钟秀对纯真自由的向往。

是那些褪色的甚至已经消失的童年记忆。

......


烧塑料棚,烧掉的是那些对现实主义帮助不大的东西,或者说,阻碍个体走向世俗成功的东西。无论是坏的还是好的。


从Ben身上可以看到,在靠拢世俗价值观的过程中,个体变得异常,甚至呈现出一种慢性自毁倾向。用惠美的“great hunger”解释就是:精神世界越来越“饥饿”——活在平静绵长的绝望与匮乏中,那些绝望与匮乏永远填不平,也不足以致死,要靠无休止的外部刺激来填补,以维持心理平衡,维持生存(和吸毒很像)。


某种东西异化了人,人最终也变成那种东西。异化非死亡难以终止,这也是为什么Ben死前对钟秀露出感激的神情,因为他解脱了。




惠美是钟秀注定消亡的某种情怀。社会中人逃不开被异化的结局,惠美的消失只是时间问题。


钟秀杀了Ben,可以理解为对异化的反抗。作为一个主流社会边缘人,钟秀接近无欲无求一无所有,内心更纯净的他更有动机也更有条件去反抗。但遗憾的是,即便杀了Ben,惠美也不会回来了。


其实对于钟秀,机场见到Ben的时候起,异化就已经开始了。他与Ben产生联系的那一刻,就是“燃烧”的信号。


燃烧,烧的就是天真烂漫和理想主义。


这部电影拍得很妙,也很丧,丧到无以言表。不过跟原著相比,李沧东已经尽力弥补这种丧了。


原著《烧仓房》的最后,“我”没有反抗,“他”也还活着,继续烧着仓房,在火光与噼啪声中体味生命的虚无感,而“我”对“她”的消失也没有多少执念,只有一些似有似无的懵懂知觉——似乎是失去了什么,但又不是很明白,也懒得去想明白,就这样浑浑噩噩地活着。偶尔想到那些被烧掉的仓房,内心也没有太多波澜,更多是困惑。


这种结局更让人发冷。


END.

————————————


本文首发于公众号「阿卷同学」


11 Jun 2018
 
评论
 
热度(368)
  1. 共2人收藏了此文字
只展示最近三个月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