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爱看电影的普通人
间歇性失踪
微信搜「阿卷同学」
 
 

跨不过的山都在心里|攀登者



4星,有剧透

——————————


《攀登者》有至少三个惊喜。登珠峰的工程几乎没有浪漫可言,《攀登者》基调却是浪漫的,这是一个惊喜。没有宏大叙事,而是着眼于人的内心,这是又一个惊喜。第三个惊喜是演员的演绎,好的表演可以拯救一切。


之前看到编剧是阿来,心生期待,看完发现果然有些不一样的东西。我能感觉到这部电影在努力摆脱命题作文的气质,它想去讲述一些事,去呈现一些人,到更深处的地方去挖掘一些超越故事本身的东西。


有一个很关键的问题,在影片中出现两次:为什么要登山?两次发问都没有得到正面回答。


这个问题最初是在一种戏谑的口吻中被抛出。为什么有人愿意为登山倾尽所有?值得吗?提问者无法理解以及认同,甚至觉得可笑,所以他用几近嘲讽的语气质问曾经登上珠峰却不被承认的方五洲。方五洲给出了一个回答,那个回答是说给自己听的。


第二次是再攀珠峰前夕,副总指挥曲松林(张译饰)问“我们为什么要登山”,新队员杨光(胡歌饰)说“因为我们是登山队的”,大家都笑他,杨光又说:因为想成为像方队长那样的登山员。这些也只是杨光说给自己听的。


为什么登山?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是有标准答案的,那就是「寸土必争」,树活一张皮,人活一口气,当时当下是为民族荣誉。但《攀登者》显然不想止步于这个起调很高的标准答案,这也是为什么电影要花篇幅刻画一个人最私密的情感,甚至不惜浓墨重彩。


方五洲把登山当信仰,当成所有遗憾的替补,当成生活的终极答案。曲松林为了弥补漫长悔恨。徐缨为了看一眼方五洲心里的山是什么样子。杨光为了父亲。李国梁为了证明自己......那么多攀登者,登的都是心里那座山。有人认为影片的感情戏喧宾夺主,其实是心理预期存在偏差,你想看家国情怀民族逆袭,它想探讨的是人心的黑洞,是生活的真意,你想看气吞山河的英雄片,它是一头扎进生活里的文艺片。


针对影片中吴章的感情线是否不该存在的讨论,我的回答是否——双线并进对角色刻画很重要,它放大呈现了方五洲的心理矛盾,你会意识到他最深处的困境不是那座珠穆朗玛峰,这个人物有着真实的两面性。


方五洲对登上珠峰很有信念,远远超过对徐缨讲出真实感受的信念,他把自己藏在锅炉房,藏在登山的路上,以避开那条他不敢走的路,他以为是时机未到,其实时机永远不会到,直到意识到现在不迈这一步以后也不会再有机会了,他才终于找回勇气。


影片中,几位主角的心理变化也形成了主题上的共振。方五洲两次跨过珠峰,跨不过徐缨,他可以为登山年复一年地训练,保持最佳体能状态,却始终无法做好准备对徐缨说句真心话,直到最后一刻才亡羊补牢;曲松林再没机会登上珠峰,失去李国梁后,他才跨过了心里的山,不再和自己和过去较劲;徐缨短暂的一生和登山两个字绕来绕去,绕不过一个方五洲......最难跨越的山都在心里,他们都为“攀登”付出了沉重代价。


电影《蜘蛛侠:平行世界》中,少年蜘蛛侠迈尔斯一直控制不好超能力,他感到迷茫,他问中年蜘蛛侠彼得:“我什么时候才能做好准备成为蜘蛛侠?”彼得告诉他:没有那种时候。


“那是一种信念。”


每个人都有过这种想法,“等我变得更好了,我就可以去做那件事了”,“等我xxxx了,我就可以xxxx了”——迈尔斯一直不相信自己能成为蜘蛛侠,所以他一直没有成为。他没有那种“此时此刻”的信念。


真正的不幸并不是倒在攀登的路上,真正的不幸是不相信那山能爬。真正的不幸是不相信可以开始。我想这才是《攀登者》想要传达的攀登精神。这部电影并不完美,但我还是想把它推荐给那些不断为生活翻山越岭的人。不论山在哪里,登上去,跨过去,倾己所有。不论有没有人为你加油,不论有没有人承认。



30 Sep 2019
 
评论(16)
 
热度(382)
  1. 共2人收藏了此文字
只展示最近三个月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