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爱看电影的普通人
间歇性失踪
微信搜「阿卷同学」
 
 


(有剧透(评分:3.5星


不知是出于无奈还是有意为之,《芳华》被彻底改成了一部青春群像混剪。

弱化了原著对人性阴暗面的挖掘与拷问,也弱化了原著里文工团成员对刘峰的潜在敌意与巨大伤害。甚至何小萍对刘峰的绵长爱意都被弱化成了更纯洁的“革命友情”。

原著中刘峰后来过得不好,而且是很不好,死于不治之症。他与何小萍(原著叫何小曼)的后半生一直很不幸,这些90%都拜文工团成员所赐。是众人你一言我一语的中伤将刘峰与何小萍推到悬崖边,所有人都是造成雪崩的雪花。刘峰事件上林丁丁只是一个引子。她有小心机,但并没有电影塑造的那么刻薄,剧本有意无意将全部过错推给这个角色,私以为不是很妙的改编。

刘峰命运转折背后有着复杂的因果关系,这个因果关系的主体不是yishi形态,不是某个体,而是人性。

但这些在电影里好像都不重要了,重要的是追忆似水年华。


电影整体挑不出大毛病,但总感觉差口气。我想了很久差在哪儿,后来发现差在缺乏主线。

没有主角,也没有主要任务。这意味着“没有故事”——每个人都是自己故事的主角,观众不懂该记住哪个。

我以为刘峰何小萍是绝对主角,萧穗子顶多旁白,其他人多为功能性角色。结果发现不是,人人都是“主角”。想要群像戏的平衡,结果就是主次模糊。电影拍得像散文,想讲的很多但又来不及细讲,只能浅尝辄止或形式大于内容地带过。究竟是镜头有局限性还是讲不出来,我想后者占比更多。


选角倒是很还原,是原著党的福音。几位主要角色从外形气质到演绎都像纸上走出来的。林丁丁那句口头禅“真的假的”,一听就是林丁丁本人没错了。何小萍的扮演者也让我惊艳,原著有句话形容这个女孩:何小曼是不会哭的,有人疼的女孩才会哭。苗苗把这个设定演活了。

电影方面,做得到做不到的,冯小刚都足够认真了。灯光道具都考究,还有一些有趣的表现手法,一些高难度的镜头,都基本一丝不苟地实现了。

总体来说,电影是好的,但不及原著,比较失望。我想严歌苓把原著照抄一遍当剧本,可能都比这版强。


最后,相比电影,我更喜欢原著结局,是刘峰的葬礼,情意绵绵又极富画面感,让人印象深刻(文中的“我”是萧穗子,原著以她为第一视角讲述):


“取景框里,我看见的画面相当肃穆,除了我献上的一个花篮和刘倩献的一个鲜花花圈,小曼到处摆满冬青树枝。冬青铺天盖地,窗子门框都绿叶婆娑。四十年前,我们的红楼四周,栽种的就是冬青,不知是什么品种的冬青,无论冬夏,无论旱涝,绿叶子永远肥绿,像一层不掉的绿膘。小曼第一次见到刘峰,他骑着自行车从冬青甬道那头过来,一直骑到红楼下面。那是一九七三年的四月7号,成都有雾——她记得。”


我还盼望电影会用超现实主义来展现这个画面,结果我想多了。


可能真像冯小刚所说,《芳华》是拍给他的同龄人看的,是他为老一辈制作的特别版《追忆似水年华》。若是如此,也无可厚非了。反正我通知爸妈去看了,冯导交办的任务已达成。


Lofter链接汇总


11 Dec 2017
 
评论(9)
 
热度(232)
  1. 共1人收藏了此图片
只展示最近三个月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