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爱看电影的普通人
间歇性失踪
微信搜「阿卷同学」
 
 

【敦刻尔克】入眼皆是摧残

宁做太平狗,不做乱世人。

陆地一周,海上一天,空中一小时。整部电影放眼望去都是战争对人的摧残,而导演通过几个主要人物视角将这种摧残立体化。



年轻陆兵汤米

失去队友的陆兵汤米一直在艰难逃亡,求生的坎坷程度堪称炼狱模式。

这个年轻人一出场,眼底的惊慌根本无所遁形。那种不知道下一颗子弹会在何方的恐惧,那种与家乡隔海相望,好像这一生都只能这样遥遥相望的无助。汤米脸上的种种表情是战争年代大多数年轻士兵的缩影——他们大多未成年,诸多世事还来不及体验,就一脸茫然地奔向生死场,最后大都变成一座座没有名字的墓碑,以群体的方式被纪念。除了亲朋好友没有太多人记得他们本人。

正如你看完这部电影,却发现都不太记得他们的名字。

诺兰的镜头语言让观众有种与汤米同呼吸共命运的感觉,他的眼睛看上去装着很多东西,又好像什么也没有装。我想除了“活着”他心里什么也装不下。汤米登上救援船,大口吃着涂了果酱的面包片,眼神依旧充满惊慌,四处张望,仿佛黑暗中随时有把枪在瞄准他。

最后回家的火车上,汤米蜷缩在长椅上,像婴儿蜷缩在母亲子宫里。身上的伤口总会愈合,心里的伤口呢。




飞行员法里尔

同呼吸共命运的镜头感在空军法里尔身上也十二分契合。这个掩护大撤退的空军士兵一直在空中战斗,他的镜头只有一个狭窄的机舱,一副头盔面罩,以及舱外的大海与天空。诺兰的IMAX镜头下,碧海蓝天连成一色,白色海浪拍打金色沙滩,与漫天枪弹和满地尸骸形成强烈视觉对比,更让人感觉战争残酷。

经过持久的空中追击战,空军掩护小队只剩法里尔一个,燃油已经不够他飞回家,燃油耗尽后他就只能被困在凶多吉少的敦刻尔克海岸。而法里尔看着燃油一点点耗尽却不为所动,我想他早已做好随时去死的准备。

他掩护了很多人回家,自己却没能回去。

这个角色从头到尾几乎只有眼睛,但有这双眼睛就足够了。




获救的海军士兵

莫里安·墨菲饰演的海军士兵被孤零零地困在海上,随后获得英国民用船只的救援。

这个被吓得魂飞魄散的海兵一心只想回家,哪也不想去,他不想再靠近敦刻尔克,也不想再去救援任何人,哪怕那是国家下达的指令。他只想离开这个到处是炸弹鱼雷和死人的地方。




冒充英国人的法国人

逃生小队有一个法国人,他捡走亡故英国士兵的名牌与衣物,冒充英国人,为了离开敦刻尔克。

吉布森不是他的名字,我们也没机会知道他的名字了。这个法国士兵为了生存小心谨慎步步为营,跟着一群英国人,他不敢说话,害怕被排挤;他眼见一艘英国救援船就在他几米开外的地方被炸沉,漫天血光与哭嚎,所以登上第二艘救援船时他不敢进船舱,害怕炸弹或鱼雷袭来时无法逃生。

初见一脸惨淡的汤米,吉布森将自己的水壶递给他。后来鱼雷击沉第二艘救援船,他没有第一时间逃生,而是去打开舱门,让许多士兵得以逃出被水淹没的船舱。但后来,一些被他拯救过的英国士兵却要将他赶下一艘漏水的船只因为他不是英国人。

漏水的渔船最终面临沉没,众人四散奔逃,吉布森被舱内杂物绊住,未能逃出生天。没有人知道,更没有人去帮他。




爱国平民道森老爷子

空军飞行员在海面紧急迫降,机体一下砸向坚实的水面,里面的人生死未卜。儿子对道森说,飞行员可能已经死了。道森坚持要过去看一眼:也许他还活着,那样我们至少可以帮他。

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道森的眼神里有某种坚守与期盼。一个手无寸铁的平民能做的不多,最多只能倾己所有。



沮丧的士兵与欢欣的百姓

回家的火车上,英国士兵阿莱克斯拿着最新报纸,上面写敦刻尔克大撤退是一次伟大胜利。沮丧的阿莱克斯认为这是讽刺:太丢脸了,哪有什么胜利是靠撤退获得的,我们根本没脸回家。

但当他扭头看向窗外,却看到站台上都是欢呼雀跃的百姓——他们来迎接回家的战士,他们面脸笑容,比祖国打了胜仗还开心,他们对战士们说:Well done! 

回家就是胜利。

背井离乡的孩子无论功成名就还是一事无成,回到家他们依然是父母的孩子。亲人永远盼着他们回家。



活着才是最好的反击。

愿世界和平。



写在最后:

《敦刻尔克》细腻缓慢,可能是因为导演倾注了很多本土爱国情怀。片子没有太多历史铺垫与教育味道,更多是在营造身临其境感。

这是一部更适合一个人静静观看的电影。



更多电影推荐 - lofter链接汇总


03 Sep 2017
 
评论(5)
 
热度(133)
  1. 共2人收藏了此文字
只展示最近三个月数据